高速扫描仪,书籍扫描仪-方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联系电话:400-616-0007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缩微胶片扫描仪:缩微影像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缩微胶片扫描仪:缩微影像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缩微影像技术自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缩微影像技术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一技术的应用在保护档案原件、确保档案信息长期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大陆各级各类档案馆制作缩微平片580多万张,开窗卡200多万张,缩微卷片2.8亿幅。这些宝贵的档案资源在抢救重要档案、保护文化遗产,征集、收集失散档案,服务档案开放、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发生时,缩微品的作用是其他资源所无法替代的。
当前,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传统缩微摄影技术与现代数字技术充分融合,使缩微影像技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档案界,缩微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技术类型不断扩展,相关科学研究也持续进行。
1  缩微影像技术以需求为导向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央档案馆购置第一套缩微摄影设备,缩微影像技术在大陆档案界的应用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伴随着不同需求的产生,缩微影像技术也在不断与其他技术相互融合,产生了大量新的技术和应用模式,在档案信息长期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方面发挥的作用。
1.1  缩微摄影技术
大陆档案界对缩微摄影技术的应用起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各级各类档案馆配置了大量缩微设备,广泛开展馆藏珍贵档案的缩微拍摄工作。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档案管理工作中大规模引入数字技术,其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缩微影像技术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缩微影像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应用范围缩小,有的单位甚至撤销了配置齐全的缩微系统。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数字技术与缩微影像技术都拥有各自无法取代的优势,同时,也有着各自无法逾越的劣势,数字技术的优势在于检索速度快、共享程度高、可远距离网络传输等,缩微影像技术的优势则在于真实性保证和长期安全保存等。因此,数字技术与缩微影像技术并行发展才是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明智之举。特别是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解决海量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问题,缩微影像技术依然应发挥其优势。
1.2 计算机输出缩微品技术
计算机输出缩微品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就是数字时代缩微影像技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输出缩微品技术,即COM(Computer Output Microform)技术,它的产生,源于把缩微品的长期保存特性与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相结合的构思和设想。它可将数字档案信息直接输出到缩微胶片上,利用缩微品存储寿命长、信息可直读、检索利用可不依赖于软硬件环境等优点,很好地实现档案信息的长期安全保存。
近年来,随着COM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缩微影像技术认识的深入,COM技术在档案信息长期安全保存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档案工作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档案部门开始利用COM技术将重要档案信息存储到缩微胶片上。国家档案局2009年12月发布的《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及《全国档案事业“十二五”规划》中,都将档案信息异质备份提到了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要落实电子文件异质、异地备份制度。COM技术作为异质备份的核心技术之一,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包括中央档案馆在内的大陆各级国家综合性档案馆,包括成都飞机制造厂、西安飞机制造厂、国家电网等在内的企业档案馆等,都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计算机输出缩微品工作,此类缩微品将与传统拍摄产生的缩微品一道,在档案信息长期安全保存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目前广泛采用的纸质档案数字化相结合,COM技术在档案领域逐步得以深入应用,形成数模整合实施方案,很好地解决了从纸质档案到数字图像和缩微品的转换。但是,对于一些纸张质量较差、清晰度不够的档案原件,采用此模式得到的缩微品质量就有可能产生问题,为日后利用留下一定隐患。因此,这种情况下,仍需采用拍摄的方式制作缩微品。为了兼顾效率与质量问题,
缩微数字化一体技术应运而生。
1.3 缩微数字化一体技术
将数量庞大的纸质档案分别进行拍摄和数字化的过程中,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又对纸质档案进行了二次调用和二次损害。近年来,缩微数字化一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缩微拍摄和数字化加工两种方式合二为一,一次操作,同时获得缩微影像与数字图像两套产品,即具备效率高、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又可有效保护珍贵档案资源,同样是纸质档案异质备份工作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目前,该技术在医疗病案档案领域应用较为广泛。随着技术和设备性能的不断发展,相信该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将会不断扩大。
2   缩微影像技术规范化应用研究持续进行
缩微影像技术的广泛和深入应用,离不开规范化的科学研究。近年来,档案领域持续开展了大量缩微影像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对相关工作的开展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撑。为缩微影像技术在档案信息长期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工作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2.1 缩微影像技术与管理研究
2.1.1 开展科研课题 自大陆档案界购置第一套缩微摄影设备,缩微影像技术的研究就随之开始了。几十年来,不同领域的学者通过开展科研课题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缩微影像技术进行研究,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实施策略研究。合理正确的实施策略是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开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在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档案科研人员针对以缩微影像技术为核心的档案异质备份策略开展了大量研究,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方案。
有代表性的课题是列入国家档案局2010年科研项目计划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中数字档案信息异质备份策略与技术应用研究”,该课题对数字档案信息异质备份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该课题也获得了2012年档案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由此可见,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受到了高度关注,并且达到了一定深度。
(2)过程控制研究。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档案工作者不断摸索相关技术,从缩微摄影的光学基础,到缩微胶片的不同性能,从缩微摄影前的准备工作,到缩微拍摄、冲洗、拷贝,再到缩微品质量检查方法与内容,缩微品利用与保管等,均形成了完善的操作规程与技术要求。
随着档案领域对COM技术的广泛应用,COM技术相关研究也持续开展。制定了科学规范、符合相关标准的工作流程、操作规程、技术细则和软件管理系统,并撰写了《实用操作指南》。
通过连续性的财政部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支持,我们在彩色缩微品输出方面也开展了系列研究,包括过程控制方面的“彩色COM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质量控制方面的“计算机输出彩色缩微品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等,在计算机输出彩色缩微品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3)技术细节研究。细节决定成败,在缩微影像技术应用中,具体的技术细节研究是否透彻,即决定了缩微影像技术应用成果的质量,也决定了档案管理策略的成败。因此,针对缩微影像技术细节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开展。
以我所开展的“不同方式产生的缩微影像质量及数字图像质量比较研究”课题为例,就对拍摄、计算机输出缩微品等不同方式产生的缩微品的质量、纸质档案数字化、缩微胶片数字化等不同方式产生的数字图像的质量进行了定性定量比较分析,结合效率、价格、适用程度等因素,得出分析结论,从而给各类档案部门开展档案信息长期安全保存与快速有效利用工作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进而提供合理的可执行方案。
2.1.2 技术专著编制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科研人员不断进行系统化总结,形成了缩微影像技术系列专著。
针对缩微摄影工作,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出版发行了一系列专著,如《档案缩微摄影技术实用手册》《档案缩微摄影工作指南》、《缩微复制技术》《缩微摄影技术等级标准培训教材》等等,这些专著从不同角度,不同需求出发,对缩微摄影工作进行了全面指导,时至今日,它们依然是缩微摄影工作者的手边书,在缩微摄影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几年,针对应用较为广泛的COM技术和缩微胶片数字化技术,科研人员又编制了包括《数字档案信息缩微品输出》和《缩微胶片数字化》在内的档案行业岗位培训教材,并制作了操作演示光盘。教材详细介绍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工作流程,逐一描述每个环节的工作方式、方法和操作规程,介绍设备的具体操作、常用参数的选择原则,以及特殊原件的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教材的出版发行,发挥了指导相关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开展的作用。
2.2 缩微影像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
缩微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是密不可分的。
    缩微摄影工作起步较早,国际标准较为成熟,目前,已形成了非常完善的标准体系。据统计,大陆已发布的现行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指导性技术文件就有60多项,覆盖名词术语及拍摄、冲洗、拷贝、质量检查、保存、利用等所有工作流程,同时,档案行业也根据需要,适时制定了部分档案行业标准。标准之间相互协调,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为缩微摄影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COM技术在大陆档案界的应用虽然起步较晚,应用普及程度不高,但早已受到档案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为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也在同步开展。这些标准包括:质量控制方面的GB/T 19474-2004《缩微摄影技术 图形COM记录仪的质量控制》、GB/T 17294-2008《缩微摄影技术 字母数字计算机输出缩微品 质量控制》、GB/T 20494-2006《缩微摄影技术 使用单一内显示系统生成影像的COM记录器的质量控制》;过程控制方面的DA/T 44-2009《数字档案信息输出到缩微胶片上的技术规范》、DA/T 49-2012《特殊和超大尺寸纸质档案数字图像输出到缩微胶片上的技术规范》等。与此同时,与数字技术结合,统筹协调缩微品与光盘保存的档案信息,“COM-COLD双套保存数字档案”方面的国家标准和档案行业标准也在制定之中。
缩微胶片数字化方面,目前已发布了档案行业标准DA/T 43-2009《缩微胶片数字化技术规范》。
2.3 缩微设备研制
目前大陆使用的缩微设备,主要由美国、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生产,这些设备操作复杂、*化要求高、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在国内普及应用受到一定制约。
近年来,通过科研机构与生产部门合作等形式,在缩微设备研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突破。例如目前已研制成功的缩微数字一体化工作站,可以对纸质档案进行一次拍摄,同时形成缩微品和数字图像两套产品;正在研制的16mmCOM设备,可以进行数字档案信息缩微品输出工作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缩微影像技术应用要求的日益广泛,缩微设备国产化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相关研究工作也会持续开展。
3 缩微影像技术将在统筹规划中科学发展
实践证明,缩微影像技术具有技术优势,它逐步与其他先进技术相融合,成为迄今为止成熟的信息保存技术之一,并将在长期的档案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发挥其他技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缩微影像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需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实施,下面仅就笔者个人的认识,提出一些缩微影像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系统化设计与管理
各档案馆保存档案的形式、数量、规模不同,档案原件情况不同,保存和使用要求等也会因产生和保存单位性质不同而不同。因此,缩微影像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的组织实施不可能是一种模式、一个办法。在具体工作开展前,应根据不同档案保存和使用的实际要求,制定缩微影像技术应用总体方案,设计实用的系统和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同时,应将缩微影像技术的应用纳入整个档案业务工作中,解决好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紧密配合,互相协作。
3.2 全面开展科学研究
作为档案科研队伍中的一员,我深感目前针对缩微影像技术,已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为缩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撑。我们应继续这一势头,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应加紧开展科研,避免档案部门盲目上马走弯路,以及大量不必要的重复性实验,造成时间与资源的浪费。
3.3 不断完善标准化体系
标准是规范和协调工作秩序的技术依据,加强标准化工作是实现相关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缩微摄影技术由于出现较早,标准化程度较为完善。当前,缩微影像技术与数字技术充分融合,产生了大量新的技术和新的应用模式,如果不抓紧适时适度地制定相关标准,必将在日后应用过程中产生大量问题,造成严重损失。
因此,对于已有标准,应根据技术条件和应用水平的变化,适时修订,对一些实际工作中需要,但尚未制定的标准应尽快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加紧制定。同时应积极推进已有标准的宣贯实施,使标准化体系真正为档案工作服好务。
3.4 努力促进设备国产化
长期依赖于进口缩微设备的情况,使大陆档案缩微工作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受到了限制,昂贵的设备、耗材价格和维护成本也使缩微工作进展缓慢。
要打破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我们首先应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进口器材的作用,取得经验;其次,可针对不同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国产设备;同时,做到科研与生产部门紧密配合,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国产缩微设备的质量,促进缩微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档案图书数字化领域**的扫描设备提供商。是多款书刊古籍扫描仪设备,缩微数模整合设备(存档机),缩微拍摄设备,缩微冲洗拷贝阅读和检测设备的中国地区代理。
缩微设备:
www.bookeye.com.cn

企业简介  |   荣誉资质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地址:天津武清开发区新兴路1号北欧绿色产业园6号厂房2层 邮编:100101 热线咨询:010-84980609 总机:010-84980609
方圆智能科技   京ICP备11024537号
友情链接:
  •